当前位置: 首页>走进华商>新闻动态新闻动态HUASHANG ZHIYE
综合性培训及咨询管理方案供应商

拾贝 | 刘春华南开大学博士论文《致谢》:砥砺逐梦者,壮志奋进者

时间:2024-12-30 来源:华商智业 作者:华商智业 点击:396次

最近各高校再次强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优化博士生培养过程,强化分流退出机制,提供多向选择。

博士毕业难是个社会热点。刘春华博士自2016年南开大学毕业已近十载春秋。近日有些在校的博士来电话询问如何就能顺利毕业。其实答案就在自己,至少三年的博士学习,应该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时刻关注本校博士毕业的基本条件,应该尽早规划好自己的博士毕业路线图。

图片

读博士难,毕业更难,但只要有规划就不难。

今重拾刘春华老师博士毕业论文之《致谢》部分,编者读后感慨:彼时朝乾夕惕、焚膏继晷,于学术之征途跋涉奋进,虽历经坎坷,然亦有华章相伴,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因此,编者决定把刘春华老师495页的博士论文中《致谢》部分摘出,与诸君共享,期以“困厄中坚守、磨砺中成长”的时光,以慰藉正在博士求学路上砥砺前行者,亦激励于职场辛勤耕耘之人,愿诸君皆能怀壮志以奋进,逐梦而无悔!

2f92fb6304b426bf7d6bbbdab0b4ac77.jpg

(刘春华博士论文致谢全文)

终于到了致谢的环节。

当我敲下“致谢”两字的时候,窗外已经又是一片鱼肚白,春节的气氛还没有过去,远处传来鞭炮的声音。但过年的气氛离我似乎很远,“苦行僧”一样的论文撰写阶段让我学会了享受安静和孤独。我此时总是用六个字来勉励自己的写作过程:“静、定、安、智、慧、谋”,这六个字是大概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对学者们坚韧素养的基本要求吧!

博士阶段的学习要告一个段落了,五年以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遇到过的老师、同学和同事都曾无私的鼓励和帮助过我,在开始写致谢的时候,他们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博士学习首先感谢的是我的恩师白长虹教授:严厉而又不乏平易近人;严格却又不失情理通达。我们同门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私下里以白老师为导师而骄傲不已,自诩进入了“大宅门”(白门)。白老师的授课风格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英语极佳,一直坚持研读国外文献;文采飞扬,逻辑严谨更兼风趣幽默和见微知著,授课时总是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融合让学生们直呼过瘾。

白老师对我的学业非常关心,多次面授研究方法的秘诀之处,鼓励我多读国外文献。我记得白老师曾经多次对我说:博士生必须要读够500篇外文文献;500篇中文文献。我听后咂舌,觉得是不是我听错了。后来我向同学们确认,他们说:白老师就是这么要求的。

我开始入学的时候,我曾幼稚地说:博士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持续的学习。白老师非常严肃的告诉我说:你错了,博士阶段最重要的是创造知识。我开始并不理解,后来,在我的博士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悟道了这句话的真谛。博士阶段的学习就是在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的海洋里浸润自己的理论功底,以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升自己的理论触觉和研究敏感度。这种浸润的过程,白老师称之为“烤地瓜”般的熏陶:不经过这样的熏陶过程,你凭什么能成为一名博士生?

我忝为白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因为我的学业迟迟没有完成,理由当然多得很:在企业里任职高层,有许多的社会活动……白老师总是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提醒我:你的研究还是要抓紧。白老师为了督促我,利用他出差的缝隙时间,面授研究方向选择和研究方法,甚至于利用短信提醒我论文的进度。每每如此,我都汗颜不已。所以,最后在写论文的阶段,我就学习了白老师当年写论文的方法:租一陋室,慎独自思,日夜笔耕。白老师的为学为人,总是让我在灵魂上触动并改观。

与学校的师弟师妹闲聊的时候,有人说起白老师送给一位同学的赠语:“君子好学品如荷”,诚哉此言!我以此语为求学创业之勉励,多次也说给我的儿子来细细品味,让这句话成为为他学习为人的座右铭。

有同学用金庸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来形容白老师,我觉得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形容也极为妥帖。如此的形容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发自肺腑,油然而生。“感谢”一词似乎很苍白无力,但是还是再次感谢白老师的知遇之恩!

为了让我的研究进展顺利,白老师煞费苦心,他提议中国海洋大学的李志刚教授做我的业余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李志刚老师是王迎军老师的博士生,学术功底深厚,尤其是在扎根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李志刚老师也是鼓励和推荐我报考南开大学博士的启蒙老师,当初我去面试的时候,甚至于是他作陪,鼓励我在学业上再进一步。博士论文写作阶段,李志刚老师对我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预期的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在论文一开始就给予了指导。我记得在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有时候思路打不开,研究分析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我就打电话向李老师求教,有时候竟忘了是临近凌晨的时间,但李老师总是耐心地讲解释疑,不厌其烦。我写论文的过程中,李志刚老师所著的《裂变型创业》对我的启发很大,打开了我用扎根理论研究企业国际化现象的思路和研究脉络。感谢李老师的教诲之恩。

感谢两位老师在我博士研究阶段的出现,没有他们,我的研究不会顺利开展,我的博士论文的撰写不会顺利进行。我相信缘分,但我更相信是师者风范和学术修养让我身边的各位导师“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虚若谷”,我要成为那样的人就必须“以勤为径,以苦作舟”,方能“学业修德,内充外显”。

除了以上两位老师之外,我还要感谢王迎军老师。我一进入南开大学学习,李志刚老师就建议我向王迎军老师学习研究方法,并面见王老师聆听教诲。李老师并多次给我提及王迎军老师的那句毕业赠言:博士毕业后,我们都要继续恶补知识。感谢王迎军老师的厚学之恩。

感谢在南开大学博士学习阶段给我授过课的所有老师,他们是:王迎军教授、张玉利教授、李建标教授、黄福广教授、李东进教授、李桂华教授、许晖教授、齐岳教授、杜建刚教授。他们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启发了我的研究方向,深化了我的研究技术,丰富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理论分析能力。感谢以上老师的传道之恩。

感谢在博士论文撰写中给予指导或者参与我的论文部分内容讨论的老师:张玉利教授、张金成教授、崔勋教授、武立东教授、罗永泰教授等等。感谢他们的解惑之恩!

我还要特别感谢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的范清老师,她对我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在博士的学习阶段迷茫的时候再次有了前进的动力。范清老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几次的电话沟通,让我铭记在心。记得她有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有心就有路,你一定可以!我曾经多次反复品味这句话,感谢范老师的鼓励之恩。

当然还要感谢同门的陈晔博士、李中博士、邢博博士、牛振邦博士、张辉博士!牛振邦博士和张辉博士是我同一届的博士,他们的学术造诣让我望尘莫及,他们在学业上对我的帮助让我铭记终生。我记得我多次电话向他们请教学术上的问题,就我的选题和文献阅读选择多次请教他们,他们都及时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他们在博士学习期间对我生活上的照顾也让我感动不已。感谢这些同窗们的同行之恩!

南开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张郁老师和吴语老师,以及之前的周轩老师、徐琳老师,正是他们背后的协调沟通、资料的审核、平时学术活动的组织,才保障了我们学业的顺利进行,感谢他们的付出之恩!

在我博士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中国海洋大学的权锡鉴教授、姜忠辉教授、蔡礼彬副教授、孔静老师、青岛大学的葛树荣副教授、苗莉教授都给与了无私的帮助,他们或对论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出建议,或对我的研究方向给予了中肯建议。感谢他们的授业之恩。

参与并配合我论文资料收集的领导有:海尔集团:王利高级经济师、王海梅高级工程师、包玲玲中级工程师、张锋标经理、王开明总监等;华为集团:梁峰高级工程师、杨少龙高级经济师(曾任)以及一些不愿署名的高级经理人,感谢他们的协助之恩。

在论文的扎根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资料进行筛选、编码、贴标签,在这些过程中,曾经协助我的同事有:帅康集团:陈丽慧、陆幼飞、邵正磊、高峰、徐文祥、高博、尹玉翠等;华商智业集团:赵会哲、蔡文婷、冉丽娟等,感谢他们的襄理之恩。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父母、岳父母,我的爱人李瑞敏和儿子刘孟坦。为了照顾我的生活,岳母专门来家为我做饭,承担起了后勤保障的重任。岳母有句话对我启发很大:老天也帮自强之人。我夫人是名律师,从事的专业和我的研究方向距离较大,但她工作的严谨、细致和极富逻辑性让我受益匪浅,她对我学业的支持和鼓励让我重拾“百战归来再读书”的信心。感谢家人们的关爱之恩。

在南开大学博士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回忆过去在校园的日子,依稀记得刚入学的那个秋季,曾写过一篇文章《南开的秋雨》:“……南开大学马蹄湖的湖面被丝丝的秋雨轻叩的波光涟漪,……风乍起,吹皱碧渊沦。匆匆而过的学子的影子倒影在湖中,被秋风吹皱,泛开来,被秋雨抚平在水痕中。湖边的柳树上秋蝉还在不时鸣叫,那声音反不觉得寂寥,而是觉得轻盈,有些杳杳,有些飘渺。遂又记起《故都的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看来南开的秋蝉的吟唱也算的上一景了。……”

现在看起来,那种对母校眷恋,溢于言表,情来不自禁。感谢我的母校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时代无论如何变迁,母校的校训不敢忘记,带着这份沉淀的励志之铭——我知道,我的事业可以走得很远——但无论走得多远,我都无法走出母校对我的关注与关怀。感谢母校的再造之恩。

记得1884年左宗棠赴京任军机大臣的路上拜访乔致庸,曾送一副对联对大德恒、大德通票号以资鼓励:“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著文章”。正如博士阶段的学习:苦却快乐,因为“面壁十年图破墙,难酬蹈海亦英雄”。正是因为这个阶段的“损人欲”和“蓄道德”,才有“复天理”的修养和“著文章”才识。

又闻明朝名联:“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人一生的学习精神应当具备“青山”的刚毅和“流水”的柔韧,如此,即便筚路蓝缕,手胼足胝;尽管栉风沐雨,踯躅难行;结果必将是学业有成。

由此,博士学习的动机和目标一定要明确,否则可能会因枯燥和艰难半途而废。不由自悟一副对联,上联为:升官发财莫入此门;下联是:修己博学欢迎光临;横批当然是:博士之路。

当然,更多的攻读博士者都学富五车,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我想他们或许都悟道了《尚书》中的一句经典:“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忱则不艰”。

最后,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尽管有些人已经无法记得名字,但是你们的鼓励我会保留心底,时常回味,历久弥新,感谢你们的相识之恩。

以上,是为致谢。


刘春华

2016年2月15日

于青岛



分享到: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微博号
Copyright © 2016-2025 青岛华商智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1408号-1    百度地图
  技术支持:青岛网站建设-青华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