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春华】
我最近在全国各地讲授企业管理类的课程,每月有近20多天是在讲台上。看到企业老板们那种学习的热情,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但是,今天,我必须要讲一点:学习的能力,简称“学习力”,必须包括有“悟道”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不等于智慧,博学未必有助于你的管理。在佛教里面,有句话说“诸佛秒理,无关文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谓“借来的火照亮不了你的心灵”,“悟道”的企业管理才是最适合你的企业管理,没有“悟道”,我们的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就事倍功半,大打折扣,实在可惜。
最近结合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的观点,我与大家谈一谈关于企业管理的“悟道”问题。也是从一个故事开始讲起。
中国哲学史上有一段叫佛教的“中国化”,当中最著名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唐朝著名的佛教精神领袖),有一本书叫《六祖谈经》,记载从第五世祖到第六世祖的转变过程。五祖是禅宗的第五代宗师,叫弘忍,年纪大了,他想把自己的衣钵学问传给下一代,于是他就跟他的众弟子讲:“我年纪大了,我要把我的衣钵传给你们之中智慧最高的人,你们每人做一个偈子,把你们对佛教的感悟、体会讲出来。”
众弟子一想,有一位大师兄,叫神秀,比我们水平高多了,他做就行了,我们没有必要做。神秀也觉得自己当仁不让,他就做了一个偈子:“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意思是说我的身要像菩提树一样,心像镜子一样,经常擦一擦,不要染尘埃。
众弟子一片赞叹之声,纷纷说:我们怎么比得了呢?师傅一定传给他!这时候厨房一个叫慧能的看着很热闹,就问他们在干什么呢?弟子们说大师兄做了一个偈子,是在是太棒了。没想到慧能看到这个偈子后,说:“这个我也能做,佛教讲众生平等,别人能做我也可以做,我念,你们来写上去。”
于是,慧能念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说,菩提不是树,心也不是明镜,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从哪个地方可以惹到红尘呢?五祖一看这个不得了,比神秀高出几个层次,毫无疑问,这个衣钵应传给慧能。
神秀后来到了北方,是北方禅宗的领袖,事实上是武则天的宫廷禅师,慧能就在南方、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传教,据说他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越了神秀。其实神秀也一直佩服他这个师弟,向武则天推荐他,要请他讲经,但是慧能不去。他一直在南方讲经、辩经。
慧能还有一个特点,讲经自己不拿经,让其他和尚拿本经在边上念,念一段后,他说停下,就开始讲经。后来他身边的人才知道,他不认识字。所以有一次,一个弟子问慧能:“你经讲得那么好,辩经辩得那么好,怎么不认识字呢?”慧能的回答是:“诸佛妙理,无关文字”。
我们推而广之,管理学跟学问、跟文字没有关系,它只和你对它内心的认知,与实践的结合有关,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管理秒理,无关文字”。从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管理知识和管理智慧的区别很大,管理是知识在具体时间中的运用智慧,没有运用,自然管理就无从谈起是否有效。
佛家有言:借来的火照亮不了自己的心灵,借来的知识难以化为你自己的智慧。
因此,当我们在课堂上听管理知识的时候,内心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企业现状“悟道”:哪些我是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运用的?它是否适合我的企业?这个知识点的背后是什么?里面所隐含的“道”(规律,共性的东西)又是什么?是否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如此学习,管理课堂上的内容就无关文字,甚至无关老师,它只与你的内心悟道有关,这样学到知识就内化为你的智慧了。